欢迎访问江西之窗  今天是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看完暑假爆火的《抓娃娃》,我第一次读懂了孩子的崩溃


▎人民酱说:

父母尊重孩子的个性,他们才能将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从容自信。

全文3769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作者:夏天 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

看完今年暑期爆火的电影《抓娃娃》,我坐在电影院里泣不成声。

正如网友们所形容的那样:

“电影院里此起彼伏的笑声,像一把把刀扎在心上。”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都跟电影里的马成钢一样——为了养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使出浑身解数:

或自以为是地为孩子搭建一条最有利于他成长的路;

或用自我感动式的爱对孩子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情感绑架;

或忽视了那个最不讨人喜欢的孩子;

残忍地斩断孩子的梦想,剥夺孩子的自由,考验孩子的人性,哪怕已经激起孩子的反抗,尝到反噬的苦果,依然不敢承认自己用错了教育方式……

电影用一个个看似搞笑的情节,讽刺了马成钢的教育,也让我们看到了父母最喜欢的这3种教育方式,对孩子到底有多残忍?


把孩子当成教育的“实验品”

马成钢用“富养”把大儿子养废了。

痛定思痛后,他又精心为二儿子马继业打造了一个穷养的“乌托邦”。

他把家从豪华的别墅搬到自己从小生活过的窄小逼仄的筒子楼。

全家人一起假扮穷人,企图用“苦难教育”来磨练马继业的心志。

他雇佣了一整个团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出现在马继业的生活里:

邻家大姐、楼下大哥、菜场小贩、书摊老板、偶遇的外国人,全部都是工作人员、资深教师扮演的,就连卧病在床的奶奶,也是教育专家假冒的。


他还在自己家的密室里,针对马继业的成长专门成立了一个教育公司。

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布满了摄像头,马继业的日记被条分缕析,微表情被一一解析,每一科的成绩都被贴在墙壁上,每一阶段的进步和不足也都分析得清清楚楚。

他把马继业当成自己教育的实验品,监控并操纵着马继业的一切。

结果,当马继业发现这一切都是一场“骗局”后,他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他分不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假的,甚至怀疑自己的父母都是老师假扮的,他用高考交白卷的方式报复父母对他的操控。

记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曾说过:

“养育孩子,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而非科学。”

我们不可能像捏橡皮泥一样去塑造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独立的意志,他们不是木偶,不会任人摆布,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用父母意志强行去操控他们的人生,注定是一场灾难。

拉黑父母,12年不回家的北大高材生王猛用一万五千字的长文控诉父母无处不在的控制欲,与父母断绝关系。

一个四川的姑娘毕业后,被父母逼着考公务员,考了整整5年都没有考上,硬是被逼成了精神病。


父母所有“为孩子好”的规划和控制,最后都成了毁掉孩子和亲子关系的刽子手。

布鲁诺·贝特尔海姆曾在自己的著作《足够好的父母》中写道:

“很多父母用组装机器的方法来理解和养育自己的孩子,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让孩子“表现”或“运转”得更好,这其实恰好就是问题所在。

真正的问题是,孩子是不是过得好,是不是在成长中感受到了快乐、满足感、成就感,是不是对自己满意。”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设计孩子的人生,而是成全孩子的人生。

不把孩子当教育的“实验品”,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允许孩子自由地发展意志,才能真正地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让教育成为一场美好的遇见。


利用孩子的“愧疚感”

前几天,刚刷到一位爸爸在网上苦口婆心地教育女儿说:

“爸爸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

开车到工厂,停下车后空调都舍不得吹,只能跑到别人仓库里睡一小会,就热醒了。

36度的高温下中暑了都没舍得休息,就怕你以后像我这样。”

小女孩一脸难过地听着爸爸的诉苦,网友们心疼地评论道:

“请不要再对孩子用愧疚式教育了,你的苦难不是她造成的,但她的苦难源于你。” “愧疚式教育,从小自卑就是这样来的。”


其实,电影里的马成钢跟视频里的爸爸一样,乐此不疲地想用这种“愧疚式教育”激起儿子的志气。

他故意穿着掉了底的鞋子在儿子眼前晃悠,儿子说要攒钱给他买双新鞋,他又云淡风轻地说:

“没事儿,这鞋还能穿好几年呢?”

他看见儿子偷偷躲在厕所里玩游戏,第二天故意赶着破破烂烂的驴车去送货,奶奶递给他的3个鸡蛋,他故作深情地说“留给儿子吃。”

为了刺激儿子退掉iPad,他让奶奶装病咳血,谎骗儿子奶奶要卖掉嫁妆给他交学费。

他用哭穷和牺牲感牢牢地控制着儿子,满意地看着儿子在愧疚感的折磨下乖乖听话。

记得罗翔曾说过:

“愧疚式教育会杀死每一个有感恩之心的孩子。

父母向孩子诉苦,本质上是在转移痛苦,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父母的困境从来不是孩子造成的。

把本不属于孩子的压力和痛苦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在愧疚感中变得顺从,父母舒服了一时,孩子却要痛苦一辈子。

网上有一位姑娘,她大学毕业后和家里的联系越来越少。

母亲总是跟她抱怨:

“真是翅膀硬了,父母说什么都不听了, 养个孩子有什么用,像养了个白眼狼。 ”

她心里很委屈:

从小到大,父母总是在她耳边说:

“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 ”

她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付出,所以她从来没有任性过。

但长久以来积压在心的愧疚感和自卑感中让成人后的她:

面对别人的一点点善意,就觉得是自己莫大的荣幸;

面对近在眼前的机会,没有胆量去争取,总觉得自己不配;

凡事没有主见,总是委屈自己的感受,去迎合和讨好别人,活得又拧巴又痛苦。

她非常讨厌自己极度内耗的性格,也有些怨恨父母曾给予她的“愧疚式教育”。

正如贺岭峰所说:

“为人父母,总要为孩子扛一些压力。”

在松弛中长大的孩子永远会比在内耗中长大的孩子多一份自信和从容。

所以,控制住我们的付出感和牺牲感,将生活的艰难扛在肩上,承担起属于我们自己的压力。

对孩子发自内心的付出,才能让我们的爱成为孩子内心的温暖和人生路上坚定的托举。


忽视了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作家刘继荣曾在《和你一起,我不怕老去》中写道:

“做了母亲,我终于知道:

可爱小天使会当街打滚,无理取闹;

会一整天不吃东西,或无节制吃到胃痛;

会努力将小手指塞进电源插座,试图替自己充电……

我化身抢险队员,东扑西救,疲于奔命。

我不懂:钻石也不过58个切面,幼儿为何会有一千种莫名其妙的行为?”

刘继荣也曾给母亲打电话,历数女儿的劣迹,并哽咽地问母亲:

“同样做母亲,为什么您遇见的是玫瑰,我遇见的是刺?”

母亲的回答,彻底点醒了刘继荣:

“你四岁时玩火,差点烧掉整个家;

五岁时藏在屋顶睡觉,让人哭着寻找一夜;

到了七八岁,拒绝听大人的任何意见……

你要知道,刺也是玫瑰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我们都跟刘继荣一样想要一朵“不带刺的玫瑰”,却忽视了有刺的玫瑰才是真正的玫瑰。

玫瑰花的刺是一种保护,孩子的刺却是一种呼唤。

他们的不听话,不顺从,不能让你满意,也不过是想多得到一些接纳和认可。

就像电影里的马大顺一样。

他大字不识一个,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像个废物。

马成钢不愿意看到他,甚至不愿意对外公开他们的父子关系。

他在马成钢嫌弃和轻视的眼光下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直到他克服万难,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后,他才终于有底气大喊出声:

“马成钢,我再也不需要得到你的认可了!”


他对父亲喊话的样子,让无数网友心疼不已。

在否定中长大的孩子,一生都在苦苦寻求父母的认可。

没被好好爱过的孩子,一生都在渴望父母的爱与关注。

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

“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所以,永远不要忘记:

孩子越是不可爱的时候,越要狠狠爱。

在这个世界上,唯爱破万难。

只有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不完美,才能教会孩子积极地看待自己,才能有效地纠正孩子的偏差,才能让孩子在爱与宽容中生出一身铠甲。


很多网友都在解读电影为什么叫《抓娃娃》。

有人说:培养接班人,要从娃娃抓起。

我更喜欢另一种解读:

这是在告诉我们,人和娃娃不一样,我们不能在娃娃机里养孩子。

确实。

教育孩子从来就没有万能的模板。

孩子的成长永不可逆,我们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私和虚荣就把孩子当成自己教育的试验品。

不顾孩子自由意志地操纵和设计孩子的人生,这对孩子来说既是束缚又是伤害——束缚了孩子与生俱来的热爱和天赋,伤害了孩子对父母绝对的信任和无条件的爱。

另外,好的教育,不是一厢情愿地付出,更不是有目的地情感索取。

好的教育,是容得下孩子的不同,接纳孩子的不足,以尊重、松弛、温和有力的态度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就像纪伯伦在《致孩子》中写到的那样: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能让他们变得像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过去停留。

我们无法掌控孩子的人生,但可以做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者,平和松弛的守望者,赋予孩子充足的能量,让孩子把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远、更坚定、更精彩。

*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许你会喜欢

【社交】

【方法】

【真实】

【羡慕】

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 dangyang002 )为好友,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

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江西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