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君道歉了。因为说错一句话,把贾宝玉称为“长子长孙”,就被推上风口浪尖。
公众知道陈丽君,大多是在2023年越剧《新龙门客栈》中,她饰演的“玉面修罗”贾廷以折扇遮面邪魅一笑,更单手抱搭档转圈,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现象级传播符号。从此人们记住了这个俊朗的90后越剧小生。她积极参加直播,与虚拟偶像洛天依同台演出《戏游九州》,让越剧走向“时尚化传播”。再后来她参加2024年“浪姐”,更登上今年春晚,终于完成出圈。
这种英俊的女小生是时下演艺界的宠儿,观众们高呼“老公姐”。这也暗示了对传统性别分工的挑战,女性同样可以承载力量感与保护欲。“雌雄同体”的审美趋势反映了性别表达的流动性,“老公”不再局限于生理性别,而成为一种气质符号。在这样的文化思潮下,陈丽君借由女性力量崛起,成为新时代偶像并不奇怪。
转折发生在她说错一句话。在接受央视《文化十分》栏目采访,谈到新戏《我的大观园》时她将贾宝玉这一人物理解为“大观园的希望”,“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长子长孙,也是因为他在那个时代里面,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
对《红楼梦》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贾宝玉被人称为“宝二爷”,绝不可能是长孙,他有个哥哥贾珠,虽然夭折,但还有遗孀李纨和儿子贾兰,而且贾宝玉的父亲贾政也不是荣府的长子。所以“长子长孙”的确是个低级错误,尤其对于贾宝玉的扮演者来说,对《红楼梦》的理解确实不到位。
但这也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人非圣贤,有过改之。我有个批评个人的原则:在有清晰认知和意图的情况下,明确有损公共利益的言行。符合这个原则的人,包括几方面要素:1、对自己的言行有清晰认知,比如在马拉松比赛中当众便溺,智力正常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对的;2、对自己言行的影响有清晰认知和强烈意愿,比如司马南对很多知名企业家的攻击,为了流量而污蔑和扣帽子;3、这种言行已经产生了显著的不良示范效应,比如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的“海归间谍论”。
在这个原则下,我常常谨慎批评具体的人。尤其文体明星,除了违法行为,不少“人设”危机都属于认知不足或者私德问题,犯不着上纲上线。TA们在表演、唱跳之外的部分,我通常不太在意,反而对他们的业务水平比较苛求。像陈丽君这种行为,我更在乎她的唱腔和表演,对于她在戏外的表达并不是很在意,尤其是她顶多算是读书不够,不符合“对自己的言行有清晰认知”,没有恶意且不会有公共危害的情况下,这么批判不至于,真不至于。
当然,TA们作为公众人物,可能会产生一些示范作用,但陈丽君在舞台之外对角色的错误理解,能产生的示范作用有限。换个说法,如果你是通过演员的人设来学习知识或者行为,本身就是对演艺的误读。明星不需要啥教育意义,您家孩子要是跟着明星能学坏了,只能说明父母不够格。
对演艺明星完美人设的绑架,是我们社会宽容度逐步降低的表现。戾气越来越重,网络上稍有不同观点就开始扣帽子树靶子,恨不得打倒再踏上一只脚。一群人开始疯狂攻击,上纲上线,开启群嘲甚至网暴模式,甚至什么“戏子”之类的称谓也出现了。奇葩的是,另一波维护陈丽君的人又对指出其错误的苗怀明开启了另一轮网暴,其实苗怀明只是指出错误,虽然有老学究古板的一面,但也表示“说错了也没必要抹黑,借此机会也呼吁更多年轻人在青年偶像的带动下,多去读一读经典”。为什么总有粉丝和黑粉这些事,总要“斗争”?
本来犯错、批评、改正,就是一次温和正常的事,本可以用“君子”的方式来结束,结果硬是用热搜和短视频开启了一场公众审判。
宽容一点吧,让空气中多一些自由说话的可能。批评的勇气应该指向有更大权力的恶言恶行,而不是一些明星的无意之举。我们不该怕有人无意说错,而是怕有人大放厥词、而其他人却不敢说话。
下一篇 没有了